就业就要“不差钱”

期次:第3期       查看:523

  近日同一位朋友谈起将来毕业后的对薪水的期望,朋友脱口而出“怎么着也得2000吧”。惊叹其口气之轻松,2000元,真的那么容易么?事实并非如此。
  “三月金,四月银”,每年这两个月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最佳时期。不去招聘会,不知找工作之艰辛。相信不少大四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大清早穿戴着西装革履出门,从招聘会现场回来却个个狼狈不堪。一开始还在寻觅自己心仪的岗位,而后便演变成不管什么岗位,只要看见有招人的就扔份简历在桌子上,只求用人单位过后联系。或有人问,为什么不去同招聘者好好谈谈?你开玩笑呢,桌子前面都围得水泄不通的,能挤进去发个言就很风光了,还想单独谈?
  其实大学生进入低薪时代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在金融危机和就业岗位紧缺的双重打压下,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在京沪穗等大城市,800起薪的工作岗位都能吸引大批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多少媒体都不断爆出研究生低薪就业的新闻。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大势所趋。何为大势?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量并未成比例上涨,近几年这种势头愈演愈烈,并且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却还有许多大学生依然自视甚高,拒绝下车间、拒绝底薪就业,预期收入动辄数千元。诚然,大学生心气高可以理解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没有选择上技校或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而是投入四年时间和大量金钱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成本相当可观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但我们既然要找工作,就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使理论水平再高,我们的工作经验也几近于零。我们要求用人单位给我们开出高薪,但并没有考虑过,我们是否能为用人单位创造出与薪水等值的财富。“要求别人之前,最好自己先做好”,长辈们不是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吗。理论和实践的磨合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而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工作单位好似另一所大学,在这里,我们积累的是工作经验,学到的是怎样融入职场。
  今年的春晚小品 《不差钱》中,赵本山为了让孙女“鸭蛋儿”上《星光大道》,不惜数万元请毕福剑吃饭,虽然最后只花了130块小钱,但大家都明白,爷爷为了给孙女争取一个发展的机会,一万多块钱是确实舍得花的。我想在面对就业时,我们也应该有一种“不差钱”的精神。所谓的“不差钱”精神,并非指近来某些大学生“零薪水就业”的偏激做法,而是一种在面对取舍时能做到眼光长远、心胸豁达的平和心态。别人拿两千你拿一千,不差那俩钱。工资少是暂时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工作中成长,差的那一千块就当我们交给社会这所大学的学费,舍得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我们一直勤奋地走下去,不用担心这一千块的工资标准会原地打转。虽然全社会八成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但剩下的二成还是会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派发到大多数劳动者手中的。踏上工作岗位,许多东西都需要我们从头学起,只要我们吃苦耐劳、踏实稳重,自信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踏上职场的“星光大道”。(张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