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湾

期次:第3期       查看:235

  老龙湾,位于临朐县城南12.5千米处的冶南村南、海浮山阴。据传说,老龙湾内有泉眼直通东海,深不可测,有神龙潜居其中,故名“老龙湾”。
  老龙湾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水面面积50余亩,水深盈丈,清澈见底。老龙湾内泉计万许,主要有铸剑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马潭、万宝泉、放生池等。老龙湾水四季恒温 (摄氏17—18°C),盛夏酷暑,老龙湾水清凉甘冽,浸人肌肤;数九寒冬,水面上却雾气蒸腾。古人遂在《临朐八大景诗》中留下“冶源烟霭三冬暖”的诗句。老龙湾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老龙湾西首,主泉———薰冶泉涌出地表,先汇成约700平方米的椭圆水池,名曰“铸剑池”,传说春秋冶工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而得名。泉上罩以嶙峋怪石,怪石中探出两条石龙,石龙口吐清涎,如跌散珠。
  池西南侧磐石壁上,镌有雪蓑所书“铸剑池”3个斗方大字和绝句 “天丁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后跋数语:“为海浮山人(冯惟敏号海浮山人)索,雪蓑渔者并题,戊申岁麦月□日也”(现石刻已残缺不全,此据拓片)。石刻南侧,一幢立于1991年的石碑,正面刻“铸剑池”3个草体大字,乃武中奇所书。
  铸剑池东壁雪化桥,原为宽不盈尺的条石垒成。因桥石接近水面,所以,每在三九隆冬,老龙湾热气蒸腾,飞雪落桥,即便溶化,故名“雪化桥”。1997年四月,改修雪化桥,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张海题碑:“温玉溶雪”,以喻雪化桥之意境。
  雪化桥南端隔水相望,就是三面环水的 “白龙行宫”故址。当地人俗称“龙王庙”。
  在清漪亭正北,立一石碑,大书“万宝泉”3字。据说,书碑人是在老龙湾东边居住的冯氏后裔秀才冯锡田。碑侧有长方形石砌深池,泉流汨汨。因时人有习俗:每当节庆日担水,总要往泉中投一枚钱币,此泉便因得宝多而得名“万宝泉”。
  从白龙行宫向东40米处,有一泉流,石壁上刻有 “珍珠泉”3字。其实,此泉本名“善息泉”。因郦道元曾在泉边卧牛石上坐歇,遂称为“善息泉”。
  江南亭前约十数米处,有一池碧水,长10多米,宽约5米,水深数米,清澈见底。水池东头向南回转,石壁上刻有“濯马潭”3字。据传,战国时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曾到过老龙湾,并曾在此洗濯战马,故名“濯马潭”。濯马潭池水清澈,但水的比重很大,人们试投以硬币,飘飘忽忽,许久才能沉至水底。池呈不规则“S”形,几处拐弯,故又名“八角湾”。
  “濯马潭”与薰冶湖交界处,建有一座石拱桥,名曰“云桥”。云桥前面有一奇观:濯马潭汇出之水与薰冶湖水的交界之处水面上,竟然横着一条水线,静如震裂玻璃纹分明,动似风送游丝虚无中。若击破水面,又瞬息复原。此潭堪与济南金线泉相媲美。
  “濯马潭”东北侧立一块黄色怪石,与绿竹碧水相辉映。1988年,青岛著名书法家修德立于濯马潭边,观巨石兀立,恰似黄龙昂首探出水面,他即兴挥毫书一“龙”字镌于石上,确是妙字点景更生辉。
  龙湾之阴,濯马潭西侧,修竹青翠万竿,杂树浓密蔽日。林间,盘石累罗。底部岩隙中,泉涌若沸,汇水成汪,名“神泉”,又名“神池”,亦称“秦池”。
  秦池之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战国时,齐酿造巨匠田无忌,能为“千日醉”酒。曾先以淄水试之,次以大河、小河,再以巨洋之水,屡酿不果。后沿河溯流而上,觅甘泉至熏冶,见水美且清,宜于酝酿,遂于湖之阴,是泉之侧,砌灶蒸制。浆成,果不其然,饮之1升,醉眠百日,过饮1斗,三载方醒,人称之为“千日醉”,一时名闻齐鲁。前219年,始皇帝东巡,人进斯浆,醉而赞曰:“非神泉之液,少康之术,难令朕醉。”问明来由,遂赐泉名“神池”,酒亦随之。后人为纪念始皇帝赐名,又称“秦池”。
  清漪亭,是明朝万历二十年 (1592)礼部尚书冯琦修建的。亭阁坐落于“熏冶湖”西北隅,四面环水,有一石桥通往北岸。远远望去,好似停泊于湖面上的一只画舫。东顾翠藻青蒲,西观绿荷满塘,南望波光潋滟,北依修竹万竿。
  老龙湾,堪称是长江以北的第一天然竹林。因为老龙湾水四季恒温18°C,冬天水烟烟霭,夏季清凉,适应了淡竹的生长条件。老龙湾畔的淡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