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中独创“六分半书”

期次:第32期       查看:32




  崔玉英
郑夑,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潍县县令七年,民间流传其轶闻颇多,作“难得糊涂”横幅,为后世所传颂,其对潍县地域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影响较大。去官后侨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等并称“扬州八怪”,成为“扬州画派”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印”闻名于世,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诗,多是体恤民间疾苦之作,清新而质朴。其画,最擅长画兰、竹、石三种题材,但绘画极具个性特点。其书,则隶中掺行,隶、楷参半,章法上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并用作画的方法来书写,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在郑板桥的诗书画中,自以为书法最佳。后人也有同样的评价,其原因是独创“六分半书”。“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书”,主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其风格独具、打破传统、自成一体、不同时流、领异标新。主要特点:一是“多体合一”。隶、楷、行、草相参,以隶为主,多带典型波磔,又具楷书之工稳,行书之秀俊和草书之奔放,时而也参入篆书之圆转,但非隶、非楷、非篆。二是“乱石铺街”。即在点画字形和章法上不求规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大大小小,正正斜斜,方方圆圆,疏疏密密,排列穿插的错落有致,主次有别,十分灵巧别致。一眼看去,像马路上铺的石子,有人形象的称之为“乱石铺街体”。三是“以画为书”。将书法与绘画糅合在一起,以画兰和画竹之笔法运用到书法中,诸多点画撇捺似兰叶或竹叶,波磔奇古,不拘一格,极具意趣。四是“一字多变”。常用字中,一字有多种写法。落款“板桥”、“郑夑”的写法就有数十种变化,可谓一字写法多样、丰富多姿。他的书法也同绘画一样,被时人视之为“怪”。
  济南市博物馆收藏郑燮《行书》轴一幅,内容为唐代常建《三日寻李九庄》和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滁州西涧》诗:“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舟头。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雨中紧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款署:“乾隆壬申,板桥郑燮书”。下钤白文印“郑燮之印”、朱文印“板桥”,引首白文印“古旌”。壬申为乾隆十七年(1752),时年郑燮六十岁。
  此幅行书参以篆隶笔法,用笔古拙奔放,变化多端;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隶或楷、或草或竹,疏密大小错落有致,挥洒自如而不失法度;有“乱石铺街”、天花乱坠、落落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