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誓破楼兰

———我校备战第十四届软件大赛侧记

期次:第36期       查看:16


  学生记者 范培超

赛前动员,一呼百应
  2016年暑期,正当所有的人在家享受着夏日悠闲的时候,潍坊学院7号教学楼的318机房里,一群人正端坐在电脑旁满脸严肃地盯着屏幕,手指飞速的敲打着键盘,偌大的教室充满了紧张的氛围。他们这是在为第十四届齐鲁大学生软件大赛做准备。
  为了这次软件大赛,计算机工程学院从很早就开始准备。今年5月份,计算机工程学院邀请了第十四届齐鲁大学生软件大赛组委会尚玉新老师和上一届大赛获奖选手山东建筑大学的霍成林同学来我校进行巡回报告。众多软件爱好者听闻此讯,纷纷前来和尚老师取经。尚老师不吝口水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解着大赛的命题规则和注意事项。前来听报告的同学纷纷表示,听了此次报告会,自己对即将到来的软件大赛充满了信心。
  记者了解到,本次软件大赛组委会一共给出了HTML网页设计、手机APP开发、智能物联网等14个命题,涵盖软件工程、硬件设计、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众多的命题给了参赛选手更多的选择空间,这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来自北海学院的王晓阳告诉记者,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和本次大赛不沾边,但是自己一直对软件感兴趣,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限专业,不设门槛,这也是本届软件大赛的组织原则之一。
  巡回报告结束以后,大赛就正式开始了。记者从计算机工程学院大赛负责人谢晓峰那里了解到,此次大赛计算机学院一共组建了30多支参赛队伍,光物联网一个专业就组建了6支队伍。后续的三个多月的时间内,这些参赛队员将代表潍坊学院从不同的命题入手进行编程设计。
淡看困难,勇敢向前
  本次大赛横跨整个暑期,持续时间达三个多月之久,如此长的时间对参赛队员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夏季的潍坊,热浪袭人,就是待在空调房里不一会也会汗流浃背。即便如此,参赛队员们也没有望而却步,他们抱定信念,以“入定”的状态投入到备赛过程当中去,经常在机房一呆就是一整天。夜幕降临,热气未退。参赛队员周娣告诉记者,晚上宿舍内如同蒸笼一般,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觉。漫漫长夜实在难熬,这种情况下她就会和小伙伴一起打开电脑再敲几行代码,投入进去以后也就慢慢的忘记了身边的炎热。
  参加本次大赛的所有队员当中,有的已经连续参加过好几届软件大赛了,这一类选手比较有经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得心应手;而有的选手则是第一次参加大赛,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信心很大,但是当真正自己动手开始做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则是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参赛队员张星亮今年是第二次参加齐鲁软大赛,去年的时候他选择的命题是物联网方向的开发,今年他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命题。他说,去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完善,今年物联网这个方向的命题和去年相比有了稍许的差别,但是自己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编程设计是个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物联网专业的刘雪宇在回忆起暑假备赛的那段经历,终归是唏嘘不已。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在调试程序的时候没有出现预想的结果。自己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运行还是没有成功。就这样反反复复修改了两天,到最后还是队友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标点符号加错了位置。确实如此,接触过编程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一个标点难倒英雄好汉。
创新模式,再谱新章
  同样来自物联网专业的唐晓敏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软件大赛,她们组选择的命题是HTML5的开发。面对备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唐晓敏直言不讳,她说自己只是了解过HTML5的知识,对此自己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当记者问到是如何解决这一窘境的时候,唐晓敏爽朗的一笑,她说,我虽然不会,但是参加本次大赛的30多支队伍中有会的人,我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也会全心全意的帮助我。这种帮带学习模式也是计算机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大力提倡的,虽然本次大赛系里给参赛队员配备了指导老师,但是还是提倡以互相学习为主,老师指点为辅。
  暑假留校参加软件大赛其实一直以来是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一个“优良传统”,前几次的报道也不止一次地提及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在学校大力倡导学风建设的大环境下,计算机工程学院已经自成一体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学风建设的路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省赛、国赛甚至是全球性比赛的获奖名单当中,这众多荣誉的取得与计算机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截止到记者发稿,计算机工程学院各个参赛队伍已经陆续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了设计作品,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我们在这里共同祝愿计算机工程学院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能够在第十四届齐鲁软件大赛中获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