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 “购”心理

期次:第43期       查看:15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时尚潮流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相互作用,并形成特有的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特征。近日,本报记者展开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本校132名大学生,以深入了解我校学生双十一的网购情况及消费心理。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关于双十一购物原因的问题中,45%的同学认为“价格优惠并且以后会有用”,22%同学认为“确实有需要”,19%的同学认为“受周围人影响”,14%的同学认为“受价格影响”。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能够从自身情况出发,并非受价格诱惑或者带着从众心理而网购。“在‘双十一’买东西的确是个好时机,很多东西也确实降价了不少,不过我会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买我平时需要的东西,不会跟风买一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王佳同学如是说。
  在问及同学们消费时看中什么方面时,有42%的学生消费在学习方面,34%的同学选择的是休闲和娱乐消费,16%的学生选择恋爱消费,8%的同学选择人际交往消费。“我买东西大多是买自己平常用的东西,其他方面也会花一些钱,但不会太多。”法学院的孟祥评同学讲到。
  当同学们看到消费方式这一栏时,就有同学随即勾选了“经济实惠”这一选项。“我平时用的面膜就是一百二一盒,现在打折一百五两盒。如果在‘双十一’买东西权衡多方面买,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有好处的。”外国语学院的张同学跟我们说道。的确,接受调查的4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这一项,其次是“实惠高标”,这些同学在合理消费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
在调查中,有许多同学懊恼不已。“自己看到那么多人在参与消费,本来是不需要买任何东西的,也有了想去围观的理由,结果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回来。”传媒学院的张同学说道。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我的‘双十一’大约要花费500多元,过完‘双十一’就要‘吃土’了。”体育学院的周同学懊恼地讲到。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透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简单得出,大学生消费心理基本有三种:从众心理,求廉心理,攀比心理。
  从众心理 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求廉心理 有些同学老早就看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并选好商品的尺寸大小或数量等到双十一时秒拍也无不可,只是要在求廉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自身购物需求,客观看待购物环境真正做到量入为出才好。
  攀比心理 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
  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大家要理性消费,大学生活是走向独立的开始,学习合理的消费和理财知识。在这寒冷的季节,学会用理性温暖自己。(李金津 李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