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杨柳青 清明时节放风筝

———老潍县的文化娱乐之五

期次:第43期       查看:101




  王学坚
严冬过后,大地回春,杨柳吐绿,万木复苏。清明时节,天气渐暖。这时候,人们在潍县沙滩上、在南关坡野上放起了形形色色的风筝。只见天上的风筝密如鹊阵,状似雁行。蜈蚣、老鹰、人物、昆虫等各样风筝应有尽有,争相飞舞,五彩缤纷,灿若朝霞。小孩子在地上欢呼雀跃,大人们也个个喜笑颜开。大家相互看着比着,看谁的风筝放得最高,飞得更稳;看谁的风筝做得漂亮,样式独特。一年一度的老潍县放风筝的热潮从此开始了。
  潍县是风筝之乡,放风筝有着悠久的传统。潍县风筝明清时已很盛行,至上世纪初更是蔚成大观。潍县扎风筝的艺人很多,放风筝更是人人都有的事。扎风筝放风筝是老潍县的著名手工工艺和重要娱乐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潍县便形成了很大的风筝市场。城里以大十字口为中心,沿东门大街到城外的坝崖大街,还有城里与东关之间白浪河两岸到处都是卖风筝的。著名的风筝铺子有县治前的“唐家风筝铺”,布政司街的“王家风筝铺”等。潍县风筝的种类很多,按其扎制结构可分为串式、筒式、硬翅式、软翅式、板子式五大类。这五大类中包括一切,如人物、飞禽、走兽、草虫、水族、器物、自然物等应有尽有。具体串式的有“龙头蜈蚣”风筝,筒式的有宫灯、鸟笼等风筝,硬翅式的有“八仙过海”、“哪吒闹海”、“吹箫引凤”、“嫦娥奔月”等风筝,软翅式的有仙鹤、鹰、蝴蝶、蜻蜓、螳螂等风筝,板子式的有八卦、七星等风筝。各式风筝虽样式不同,但各有特点都很漂亮。
  全国各地会扎风筝的地方有很多,但数潍县的风筝最有名最好看。潍县风筝有不少特点和优点。一是工艺精巧,扎画并重。潍县风筝扎工非常精巧,如活翅蝴蝶风筝,身子和两翅是分制的,平时散放着便于携带和保存,放飞时将两翅插在腹部即可。制作时将两翅上端横扎细竹筒,下端左右各捆上一个小铁圈,用时将软翅上留出之横竹子插入竹筒,竖竹子插入铁圈内,即可形成放飞。如龙头蜈蚣,从前辈老艺人胡景珠一派的工艺来看,龙头骨架即有三十多道,非常精巧。潍县风筝工画考究,艺术性强。风筝除扎之外,画也很重要。潍县风筝画工集中国画和年画之长,富有民族艺术传统气息。如王福斋和郭兰村的风筝平时挂在客厅里,就是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装饰性极强。风筝不仅是工艺品,而且是水平很高的艺术品。二是造型大方,形象美观。潍县风筝造型优美大方,既重写实,又讲艺术,还注意到放飞的效果。“龙头蜈蚣”形象威武,飞到天上腾云驾雾,形态活跃。再如软翅风筝“仙鹤童子”,一个面目清秀活泼可爱的古装儿童,屈膝坐于鹤背,仙鹤口衔双桃,飞向高空,栩栩如生,令人神往。三是掌握灵活,起飞高稳。根据科学道理和多年经验,对难以起飞的风筝能灵活掌握。如软翅风筝,只要使风筝上硬下软,即风筝上部用骨架,下部只用纸和绢糊而不用骨架。如“八卦”、“七星”等脚线拴在上半部,下边有飘带保持平衡,便能起飞。再如“宫灯”风筝是全立体的,扎制时顶、底两端不糊纸绢,上下贯通使能通风。只用一根脚线拴在宫灯的前沿正中,便能受风起飞。还有的风筝如“飞艇”,因下部比较重,为调整风力,要在头部的下端到前胸竖着一行不同位置的脚线鼻儿,可根据风力大小随意上下调整脚线,以适应风力。潍县风筝的第四个特点是题材广泛,式样繁多。如人物、飞禽、走兽、草虫、水族、器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应有尽有。从流派来看,潍坊风筝分两大派别,即城派和乡派。城派风筝主张精巧,细致,属于上等作品,一般有文人画家参与别人制作和绘画。乡派风筝主张多产,深入民间,属于普及作品,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两派都有些著名代表人物和制作地点。
  城派风筝,民间著名风筝艺人有清代同治年间的陈哑叭,清末明初有王福斋,后有唐洪亮兄弟,胡景珠、郭兰村兄弟等,每家各有特点。此外,还有孙德绍、康万香、 韩连溪、杨万善等人。陈哑叭(名字不详),专扎人物风筝,做工精细,又能绘画,同治年间极为有名。他对传统的人物风筝在扎、画及包起等方面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王福斋(现代)是有名的民间画家,擅长人物、山水。他从事风筝的扎绘,把绘画中的工笔和大写意的技法运用到风筝制绘上,他画的风筝明快、细致、淡雅而有韵致。他开设的王家风筝铺,深深地吸引着顾客和观众。胡景珠(1893-1964),十几岁即爱好扎风筝,尤长于龙头蜈蚣,小者头如火柴盒,凡六十节长一丈余,大者长三丈。又匠心独运,巧制机关,形如蝴蝶或肖蝙蝠,沿线展翅随风自动而上,及顶触机,并翅而下,其名曰“碰”,为潍县工艺品之一。风行全国的“龙头蜈蚣”及民间风行的“鹰”都是他擅长的作品。唐洪亮,清末时其父以画神轴见称,及洪亮精于扎风筝。唐家风筝一般是兄画弟扎。其人物故事以色彩浓艳见长。例如“哪吒闹海”、“雷震子”等均甚精彩。郭兰村(1903-1977)著名画家,善于画历史人物,亦精于画马等动物,还善于设计风筝,由其弟郭椒林扎成。有各种人物、禽鸟、草虫风筝。在风筝扎制方面多有创新。
  乡派风筝著名的有杨家埠、南胡住、三里庄等乡村。
  杨家埠是我国三大木板年画盛产地之一,也是潍县风筝的主要产地。年画与风筝都是农闲副业,一般在春节前刻印年画。清明节前扎制风筝。这一派的风筝是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强,风格与年画基本相同。每年产量很高,物美价廉,占潍县风筝销售量第一。产品以人物风筝为主,以鹰为副。绘画时则印、画结合。代表人物有杨万庆、杨万东等。
  三里庄风筝善用色纸扎糊而成。产品以蓝、绿色纸糊成的“燕子”为主,可称为“简易风筝”。全身骨架用三根竹条,三竖二横,用色纸糊成,只在头部画上眼睛,在尾部画上两笔尾巴做成。能多产多销,且能早产早销。
  南胡住村以吴家生产的风筝最多,主要产品是“软翅燕子”,色彩和扎法也很简单易行。
  潍县风筝源远流长,斑斓多姿。潍县风筝体现了潍县人民的智慧和能力,也给潍县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喜悦。优美精致的潍县风筝是潍县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多少年来,一些文人名士对潍县风筝进行了描述和讴歌。郑板桥(1693-1765)在《怀潍县》诗二首的后一首诗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金石学家郭 兰秋 (1823—1893)在《潍县竹枝词》中也有“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春来新燕多。”对潍县清明佳节放风筝、打秋千做了生动描写。濰县诗人裴星川也有诗赞曰;“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去来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由于潍县风筝历史悠久,国内外出名,所以它成为潍坊的一张文化名片,潍坊如今已被评为世界风筝都。每年潍坊都要举行风筝会,国内外友人届时都要来潍坊放飞风筝,传播友谊。可以预见,随着潍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来潍坊的风筝会做的更好更美,飞的更高更稳。潍坊的风筝文化将会更加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