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科举兴办学堂 施教育启开民智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潍县教育(三)

期次:第11期       查看:205




  王学坚
清朝末年,为了挽回颓局,巩固政权,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国内人士提出的学西洋办洋务的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02年宣布废除科举,兴办新学,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当时兴起的新式学校,一面沿袭封建教育的“尊孔”“读经”,一面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教育特色。
  晚清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实”,这一宗旨既保留了封建的忠君尊孔的思想教育,又从西方吸取公民教育、科技教育的新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为既有封建买办的意识,又有一定科技知识的人才。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并无专管教育的机构,唯有孔庙内设“儒学署”,署内设教谕、训导等人,掌管孔庙春、秋两季的祭祀,训导所属生员。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在京设学府,各省设提学司,各州县设劝学所。至此,始有专管教育之行政机关。潍县劝学所于1906年成立,地址仍在孔庙内北面,郭嘉环为第一任县视学兼所长,劝导绅士捐资兴学,规劝童生读书,深入学堂查学,并规劝私塾改良。
新学堂的学制和课程
  关于学制问题,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自蒙养院至通儒院共分三段七级,各省书院于省城改为高等大学堂,州改为中学堂,县改为小学堂。蒙养院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一步,专为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以培养儿童既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卒业以四年为限。初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二步。凡国民年令在七岁以上者皆可入学。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启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五年毕业。高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三步,应初等小学毕业后升入,无须考试一概准其入学。学习年数以四年为限。高等小学“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初等小学堂以所授科目多寡分为两类,一为完全科,一为简易科。完全科必修学科有八: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字;四、算数;五、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体操。视地方之情形,尚可加图画手工之一科目或二科目。简易科必修科目有五:一、修身读经合为一科;二、中国文字;三、历史、地理、格致合为一科;四、算数;五、体操。高等小学堂教授科目有九: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算数;五、中国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国画;九、体操。视地方之情形尚可授手工业、农业商业等科目。凡加授科目,均作随意科目。
兴办小学和中学情况
  小学 1903年潍县创设高等小学堂。聘陈传弼为坐办,购置西关房屋三十间为校舍,考取内班生和外班生各30名,不收学费,学生书籍用品均由学堂发给。并在北关衔、富各庄、固堤站、固堤街、岭子店等处,设立养学堂五处。1905年2月又设半日学堂于县署东厅,聘陈传书为坐办,次年改为官办初等小学堂。
  1906年,乡绅丁毓庚出资创设继志高等小学堂。先于清代有例,凡学生府考入庙俗称秀才,皆须到本县学官教谕处拜见老师,但这种拜见要拿一定的礼金,奉献给老师,以示老师教诲有方得以入库,但当时凡考中庠生者均为贫困学生,穷秀才常求亲告友,东取西借。邑绅丁毓庚看到这种情况,便捐出纹银千两存放殷实商号生息,所得利息,专供庠生拜见学官之用,从而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困难,及至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此项银两已无用处,乃用此款筹办了继志学校,以继续其为学生谋利益之初衷,故名继志,校址设城里东门里,后迁太平街,在校学生百余人。
  第一公小学堂。简称第一公学,是杜佐宸首倡,与当时举人刘树生、李成升、邑人于瀛、张树茶等人创办,他们都是接受维新思想的先驱,深感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实为百年大计,于是各方呼应,筹募资金,开办学堂。东关绅商各界对提倡教育响应者甚多,成立董事会,并定名为第一公学,公推杜佐宸为校长,负责筹建事宜。先以东关大街关帝庙暂作为校会,招收初级班是为南堂,又借到未茂村杜某民房一所,招收高级班是为北堂,1906年5月31日正式成立。
  此外,张毓莹,创设张氏小学堂,高彭年万程九等创设柳疃小学堂,智群学社创设智群小学堂,徐画三徐丽泉等创设辛庄小学堂。于联英、张次英等创设庞家庄小学堂。刘星垣、张云举、刘峰山等创设高里小学堂。张洛书等创设寒亭小学堂,房兰升等创设邓村小学堂。陈于氏创设志成女学堂,为潍县有女校之始,1911年又设官立初等女学堂,陈兰徽任堂长。其后一、二年间,逐步发展到七十余处。
  教会办中学 1883年,北美基督教长老会派遣狄乐播来潍县,在城东李家庄西购地创建乐道院,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同时兴建许多西式楼房,以备设医院办学校之用。次年,设立文华馆,狄乐播任校长。1900年义和团火烧乐道院。1902年由潍县按地丁筹款赔偿重建,规模大加扩充,文华馆由狄乐播夫人狄珍珠继起办理,自任校长。1915年改名文华中学。
  狄乐播又于1895年创建文美书院,由美人保安为校长,文美书院是我省第一所女子中学。1900年校舍被义和团烧毁,1904年又重建授课,由美人方振义任校长,后狄乐播夫人狄珍珠代理校长五年。
  在狄乐播来潍县的同时,美人狄考文在登州办文会馆,英国人库守令在青州办广德书院,1904年迁潍合并为广文大学,狄乐播任校长,1917年迁往洛河与“共和医院”合并为齐鲁大学。
  文华中学遂迁入广文大学校会,继承其一切设备,规模扩大设备充实。
  师范学堂 1904年山东巡抚规定,各府州县设简易师范传习所,学生毕业后视情况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据此规定,是年潍县以校士分馆改设为师范传习所。其经费、校会皆以校士分馆充之,以杨士杰为所长,共毕业两个班。1907年停办。
  1906年以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校会,设立初级师范学堂,郭恩敷任监督,毕业学生一个班。同年,由徐画三、万程九创办固堤师范讲习所,以上两校于1911年以后相继停办。
  简易识字学塾 简易识字学塾专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而设。这类简易识字学塾,在潍县对辅助小学教育不足引起了一定作用。
晚清办学经费的来源
  私塾,因是私人办学,在经费方面并无统一规定,而是办学的有关人员协商解决。根据私塾的不同类型,其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独家设的学塾,其办学经费皆有举办之家者承担。经费中主要一项是塾师聘金,聘金多少各私塾不一,一般于端午、仲秋节各付一部分,年终全部付清。
  二是同族或一村开设的村塾。其办学经费,同族办学是由族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学田,以学田收入支付塾师聘金和办学费用。一村联办的村塾,则由学生家长和塾师协商,由学生家长平均负担。
  三是义塾,是一种免费学塾。其办学经费是由个人捐款或社会募集,吸收贫家子弟免费入学。
  官办学堂的经费,一般来自官府学田,这些学田过去原属官办儒学,改办学堂后,即成为官办学堂的校产,其地租收入,即成为官办学堂的经费。
  公办学堂和私塾学堂的经费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学田收入,二是学生缴的学费。公办学堂是当时社会上的公益事业,一般由城乡中的绅士名流集资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