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助力企业提升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李伟忠博士挂职锻炼工作侧记

期次:第29期       查看:59




  2016年10月,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李伟忠博士,赴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产业园挂职锻炼,今年9月,挂职锻炼结束。最初,他被安排到产业园办公室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但李伟忠博士认为,既然是挂职锻炼,最好还是走到生产一线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于是,在他的要求下,他来到了园区入驻企业潍坊康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海分公司,担任市场与技术部调研员。李伟忠博士认为,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他所挂职的企业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战略叠加区。现在园区已经入驻了19家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4家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海洋大学潍坊海洋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潍坊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挂牌成立,与麦康森院士、侯宝荣院士等20名海洋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在企业,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重点关注生物领域相关的企业,挂职期间,与企业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本报记者 王云
做好项目“红娘”
! 2015年3月 27日,我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山东省莱州湾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莱州湾区域内海水养殖产业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参与,共建单位包括潍坊康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企事业单位。在挂职锻炼期间,李伟忠博士积极在学校和企业间架设桥梁纽带,促进建立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建设。他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与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在挂职锻炼期间,李伟忠博士将自己参与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等七项横向科研课题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期间部分项目结题。同时他参与了四项企业申报的专利。他说,为了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顺利开展,他与企业市场与技术部门对市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为项目产业化寻找合作伙伴及试验基地。
  为了做好学校和企业的“红娘”,李伟忠博士在基层锻炼期间积极参与挂职企业生产资格证的申请。“我主要负责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和饲料原料的检测分析工作。”在挂职企业,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使他所在的企业顺利通过省饲料办的考核。
  挂职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李伟忠博士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加强我校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的联系。“结识了一批新朋友,促成一个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山东鹤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我校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达成教学实践的合作,这为今后产学研打下了基础。
  “在企业中的交流学习中,我找到了今后科研的一些切入点,这也是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难题。”李伟忠老师说。
当好企业参谋
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企业看企业,才会实现双方的共赢。李伟忠博士化身“市场与技术部调研员”后,主要负责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研发的工作。他从学校走进企业后,他远赴山东、山西、河北三省六县(涉县、黎城、五台、保定、德州、禹城),对他所负责的冷水鱼产业的市场情况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抽时间他还要在电脑前伏案疾书,研读学术材料。两年的挂职锻炼,李伟忠博士认为自己的视野开拓了。他说,他来自内陆山区,过去仅知道不可能在干旱少水地区进行水产养殖,但经过调查后,他发现内陆山区中也可进行水产养殖,可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中的山泉水,这让他大开眼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伟忠博士说,“这是至理名言,不能仅从书本中学习,更要深入实践,才能有第一手资料,查找今后科研切入点,服务于地方经济。”
  “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需要充分发挥老师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深入调查,才会发现问题,通过认真分析,才能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高校教师由于平时接触的多是课本、资料,与企业接触不多,所以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才会协助解决挂职企业的问题。“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的裨益。”李伟忠博士说,“当然,高校教师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被企业名头吓到。”在企业挂职期间,李伟忠博士发现企业也有企业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特长和优势,“所以高校教师要敢于走出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进行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企业的提升,从而破解企业求贤若渴、智力不足和高校智力集中,安于现状的矛盾。”李伟忠博士说,目前国内外的市场形势日新月异,也正逢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他却发现,农户政策性不敏感,缺乏智力支持。农户某些情况上不能紧跟市场,在产业升级上有些滞后,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另外企业对产业的变化更应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判断,例如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的认识、观念的更新等。否则相关企业会失去市场,令其陷入窘境,甚至面临停产。
  挂职锻炼让李伟忠博士充分认识到,只要老师们努力,总能找到一个可以施展自身才华的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同时也可提高自身和学校知名度。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两年的挂职锻炼,对李伟忠博士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挂职锻炼给予的那份收获、那份激励和那份思考,将会使他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应用到教学和工作中。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磨刀石,那企业就是学生的试刀石。”他说。企业可从人才需要上提出要求,而高校则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培养。经过定期交流或专业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考核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能砥砺前行。必要时可进行挫折教育,让企业家时不时针砭下学生,知耻而后勇。同时学校也应及时总结学生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相信经过几次的检验,我们的学生必有大的提升。
  李伟忠博士认为,现在从实习的学生表现来看,大多数不善于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缺乏对课本知识的感悟。正常来说,学生去实习就是感悟理论,加深理论,将理论知识实物化,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没感觉,完全成为一个机械的打工者,让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想为什么这么做。但实际上学生们的学习考试分数也不低,仅为了考试而考试,成了死学。所以他认为今后不能以背了多少知识点、必需讲授内容完成了多少为主要考核依据,而更重要的是能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
  挂职锻炼,让李伟忠博士进一步认识到,产业各环节要实现“经济共赢、成果共享、互利互惠、和谐发展”,一家赚钱,不算赚,全产业链赚钱,才是产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他举例说,企业进行产品营销,可能用户的体验是不真实,是经过“包装”的,名不符实;如果高校的学生去用户实习,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农户可能觉得学生不能胜任;如果学生作为第三方,在用户场地验证企业产品,农户可能易接受这种模式。因为产品用户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从内心中信任,而高校就能帮助用户企业和产品企业双方共同完成产品的体验。因此切入点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相互离不开的,产品用户、产品企业及高校三方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俗话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挂职期间,李伟忠博士以企业员工为师,虚心学习,弥补他自己实践的不足。“职责心要强,干一行爱一行。虽与平时教学工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敢于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企业工作要勤勉,兢兢业业。这样才能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人。”这是李伟忠博士挂职锻炼后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