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连载◎

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

黄旭升

期次:第31期       查看:129




  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
  学者先生说:以前我以为这是妄谈,你们的展览让我相信这是事实。
  宁静了,一切都是无语的宁静,只听得见人们的心音。
  祖国怀抱里的城市,你知道吗?我们在西班牙民族的土壤上,收获着这样一个故事。世界民族之林,现代派绘画艺术创始大师毕加索,原来是这样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
  城市里的铜文化,东方文明古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加勒比海岸上的盛大艺术节日,一个让人激动难眠的夜晩。
  聪明的人会在激情中思考,平庸的人才会在激情中迷失。
  历史是一本大书,她总是有着无尽的逗点。就是这次古巴归来,由北京转道回到城市的列车上,鲁老师踏上了一个小小的逗点。
  他遇到了一位陌生的画友。
  齐良芷,齐白石大师的小女儿。人生易老,小女儿也已经年过半百,白发爬上了她的鬓角。齐女士自幼随父亲学画,擅画虾、蟹、花、鸟,笔墨简练,形神俱佳;亦能工笔草虫、山水,工细有致,色彩雅丽,不减乃父风范。其画作被多家国家级美术馆珍藏,为世界画坛所推崇。她这一次是去泉城济南出差的。由于艺术的相知,跟鲁老师一路攀谈,她打开行囊,把自己的一本画册送给鲁老师,并说自己近期去了香港举办个人画作展销活动,岂料却是失败而归。
  还未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金钱中灯红酒绿的“东方明珠”,却是文化的沙漠。
  齐女士轻轻地叹息一声。
  画册被鲁老师的手轻轻抚摸着,这是怎样精美的一本画册呀。
  随着车轮的节奏,鲁老师想起了伟大思想家恩格斯那个著名的哲学论断:意识形态总在随着经济基础而变化,但变化在或快或慢地进行着,有时二者甚至是相悖而行的。在美学理论的课堂上,他也读到了这样的观点。
  时代的列车正向改革开放火红趵岁月驶来,铺天盖地的经济大潮就要掀起。
  明天,铜文化的河流将会是怎样流淌?
  鲁老师在思考,家乡的城市也在思考。
  第四章 守望钟鼎一、户守赵益民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
  赵益民与铜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缘分是他这方阵地的“户守”。
  1983年,赵益民已届不惑之年,星星白发悄悄地出现在他的鬓角上,赵益民却要改行了。他回到家中告诉妻子,已经辞掉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要“下海”去走一条仿古铜之路。
  妻子一下陷入了沉默。她问赵益民,这样的“另起炉灶”需要多少资金。
  “打底5万元。”赵益民说。仿古铜的事他已经在心里想了许久。
  1983年,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5万元不啻天文数字。
  “这么多钱去哪里找?”
  “去借。”
  “借谁的?”
  “借你和孩子的。”赵益民看着妻子的脸,表情肃穆如一块青铜。他用这样的表情告诉妻子:要把家里的全部家底儿押在这条道路上。
  这是要倾家荡产啊。辗转反侧的这个夜晩,除了轻轻的叹息,妻子一句话也没有,她大睁着眼睛直到了天亮。
  赵益民要出发了。他搭上火车去北京。从朋友那里打听到,北京的书店里出现了一套难得一见的书籍《商周青铜酒器》。一路风尘,走出北京火车站,征尘都没来得及拂一下,赵益民便按图索骥,依照朋友提供的信息,叫来一辆“的车”直奔书店而去。北京大街上“的车”的价格远非外地人所能想到的,多少年后,赵益民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当“的车”在他面前停下时,他的手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身上的口袋。这时的赵益民,是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儿花的。顾不得许多,“的车”开始了七拐八弯的行驶。但当他赶到这家书店时,《商周青铜酒器》已经售完,买到最后一本书的顾客几分钟以前还在柜台前面站着。 (连载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