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张氏家族“拔贡”说略

期次:第7期    作者:张志成   查看:453

(接上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安丘张氏家族拔贡群,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特质:

一、书法高格,出类拔萃。

张贞、张在辛自不必说,一位精书擅刻,开创中国印学史上重要流派“安丘印派”之先河,被奉为开山鼻祖,另一位是篆隶巨擘,集大成于一身,成为一代宗师,可谓大名鼎鼎。张继伦书法也是响当当的,他善画墨竹,书法尤著。一生博览群书,酷爱临池,初学苏东坡及米芾,后杂以山阴笔法,与人书信,人皆以收藏为荣,名重当时。王渔洋赞曰:“先生长九尺,美须髯貌,瞿然以清,嗜读书,淹通经传,诸史旁至,医卜皆穷,其奥书学米芾,勉得二王之神乎!又尝从断蒹所画风竹,萧竦圆劲,节目磊砾,想见其人,非天机清妙不能造也!尝辟书室,空无所有,惟图三代钟鼎盉鬲之属于四壁,蓄一琴,时抚弄以察意,夷然不屑也。”张兹舆的书法作品见到的很少,但那幅宋之问《泛镜湖南溪》隶书作品,神采奕奕,承卯君公家法,高古苍劲,让人耳目一新,足见其书法功底深厚。张毓蓂的字也不多见,安丘市博物馆藏着他的一幅六条屏《朱夫子治家格言》楷书,此作品遒劲洒脱,法度严谨,尤得颜鲁公精髓,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张鹤龄的字,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估计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二、操觚诗文,皆大手笔。

张继伦以文章著称,与其兄张嗣伦(举人)、弟张绪论(进士)名噪一时,被誉为“北海老三张”。张贞文名远播大江南北,黄宗羲评价:“张贞问学四十年,俯仰无谦,成名于天下”。《清史列传·张贞传》称其文章:“可在愚山施闰章、尧峰(汪琬)间展一席之地”。《山东通志》称其为“文章巨手”。高凤翰评价曰:“先生生平以文章朋友为性命,海内碑铭,半出其手”。著作有《渠亭山人半部稿》《渠丘耳梦录》《杞纪》等。王渔洋撰序称颂《杞纪》“体大思精,得司马家法也”。张在辛独领“骚坛”几十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白亭”诗风,著有《隐厚堂诗集》《隐厚堂遗诗》《卯君琐言》等数十卷书籍。张兹舆中举人时,据家谱记载:“撤棘谒房考官,始知主司极赏其文,己以苍老纯洁,拟元再四也。”说明他的文章写得极好,主考官准备拟定为“解元”(举人第一名)。著有《念斋文稿》。张毓蓂工文章,文笔称重一时,著有《姑孰集》。

三、品行高洁,德馨乡里。

张继伦年少时与兄弟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侍奉兄长像对待父亲一样,兄长死后奉养大嫂二十多年从不怠慢。弟弟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有些不法商人托人找他说情通融,他郑重地说:“我正因为我弟的现任职务勉励他严格执法,难道要他歪曲法律吗?”严词给予拒绝。他还为乡里乡亲做了很多好事,正如墓表所言:“先生有倜傥之才,高洁之操,既不用于世,退而修行于家,为德于乡里,故其可见者止于此而已。”明朝末年,因战乱流亡的难民接连不断,凡是到安丘逃难的,全部收容起来,对他们进行救济,乱定之后遣送他们各归其家。明朝崇祯十五年,清朝军队兵临山东,接连攻陷七十多座城,已逼近安丘。张继伦说服县令,把百姓组织起来守护城池,还拿出家里全部钱财,筹措粮饷,购置刀枪,招募兵勇,并自告奋勇,承担最危险的南门防守。在他的带领下,人心振奋,斗志倍增,同仇敌忾,敌军围攻不下,只好撤走,安丘城随告解围。然而,张继伦没有把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而是主动把荣誉让给县令,这位县令因守土有功,被朝廷晋升为御史。张继伦是一介年老书生,既没有权势可以凭借,又没有职责可以履行,只是面对事变,出于忠义,任劳任怨担当重任,使县城免战火之祸。开始时辅助县令,后来独立支撑。这是非有崇高品德和声望的人不能服众的;不具备才能和谋略的人,是难以救助艰危时局并克敌制胜的。功成之后,他没有自以为有恩于人而形于颜色,并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而骄傲自大。而是闭门不出,从不谈说自己的功劳,有古代那些贤达臣士的风范气度,而无他们的位高权重,这是令文人志士千古感叹的。寿光安琪(青士)有诗赞道:张仲命世才,磊落森千张。文澡冠东州,自负实叔儅。时当龙战期,兵燹迫抢攘。民吏少坚心,大义公独撑。枕戈五夜劳。募士千斤飨。支拄孤城完,功绩贻闾。渠丘万室家,怀德默稽颡。曩贤忠利侯,崇勋纪异壤。书生勤行间,风烈差相仿。既鲜特笔书,又无厚爵赏。循迹古斟寻,慨息生遐想。

张贞德高望重,深受乡里乡亲百姓爱戴。《张杞园墓表》曰:“两遇大饥,各出粟数十石以赡,族人得免流离,有义田之实,而避其名。向之恣噬啮肆,凭凌者皆恩结,而卵翼之其厚若此,五举乡饮大宾,多辞不赴。”明清时代,民众把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大宾”,然后由皇帝钦命授予。试想杞园公五次受此礼遇,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张贞坚辞朝廷征拜,浪迹江湖,隐居著述,在长期农耕社会生活中,逐渐积淀升华儒家思想,确立了“以道德为学术,以文章成孝行”为内涵的独特“杞园文孝”学说思想。太子师李漋评价:“不则希风托响,以文章为梯荣之阶,亦当世之所贵也。顾独埋首简籍,从事不朽之大业。”他辙访先公轶事,多次拜询知情人士,不厌其往返,亲自记录整理,并请天下名公为先辈撰文立传,为世人感动。(中)